夜幕下的深圳比亚迪总部灯火通明,而在千里以外的华东某零部件工厂里,王老板正盯着手机里的"迪链"账户发愁。这个显示着800万余额的数字,既不可以支付职员薪资,也没办法偿还提供商欠款。"这就像看着一座金矿,却如何也挖不出金子。"他苦笑着对财务总监说。
这就是比亚迪创造的"迪链"世界——一个用电子白条搭建起来的商业帝国。在这个体系里,提供商们用实实在在的货物,换来的是一串看上去漂亮却很难兑现的数字。
"大家管这叫'比亚迪陷阱'。"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 Tier1 提供商高管向大家展示了他的账本:2023年供货1.2亿,其中9000万是迪链,实质到账现金只有6000万,剩下的3000万要么等着,要么花300万"买"出来。
这个体系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"三不"特质:
1.不受《票据法》保护
2. 不需银行担保
3.不占比亚迪有息负债
"了解最讽刺的是什么吗?"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经理说,"大家审计时,这类上千亿的迪链在报表上就是一行应对账款。"
伴随调查深入,大家发现这个游戏的参与者正在形成鲜明的"阶层分化":
• 顶层:博世、宁德年代等——现金结算
• 中层:上市零部件企业——部分迪链+部分现金
• 底层:中小提供商——90%以上迪链
"这就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。"某券商汽车剖析师指出,"鼓声停的时候,最后拿着迪链的人就倒霉了。"
而目前,鼓声好像正在变慢。比亚迪今年前五个月的销售量完成率仅32%,要完成年度目的,意味着下面每一个月都要卖出53万辆——等于天天1.7万辆,每分钟12辆。这个数字,连最乐观的剖析师都感觉"过于梦幻"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,这个体系的规模已经大得可怕。业内流传的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:假如把所有迪链连起来,长度可以绕地球两圈。虽然夸张,但形象地说明了问题的紧急性。
在深圳某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室里,十几家提供商正在秘密商讨对策。"大家筹备联合起来,需要比亚迪提升现金结算比率。"会议召集人说。但当被问及假如比亚迪拒绝如何解决时,房间里陷入了沉默。
这场由迪链引发的商业博弈,正在考验中国制造业的伦理底线。当革新变成剥削的工具,当进步打造在伙伴的痛苦之上,如此的成功,真的值得骄傲吗?
离开王老板的工厂时,大家看到墙上还挂着"比亚迪出色提供商"的奖牌。夕阳下,奖牌上的金字依旧闪闪发光,而工厂的车间,却已经熄了一半的灯。